益陽(二)
至始至終還是熱愛著這一片、厚土皇天,富饒江南,美麗湖南‘益陽’??扇碎g還是要有值得,列如我:愿為它付出青春,甚至是一整個經年時的生命,一個生我養我,育我孕我的這么一個地方。
一個從出生到落地,一個從落地到嚎啕大哭,一個從嚎啕大哭到齜牙咧嘴,一個齜牙咧嘴到學會如何健步如飛、文質彬彬、彬彬有禮、出口成章、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,子曰: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,子曰:每日三醒而吾身,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
孟子曰:《盡心章句上》君子有三樂,一樂家庭平安,一樂心地坦然,一樂教書育人。
除益水以南,淮陰兩岸;孜聲不倦,暮鼓晨鐘“益山益水,益美益陽”。
走進益陽的您,更會發現,這里會有豪氣沖天的大義稟然,亦有蓋拔山河的道義江湖,力鼎三皇、五帝炎黃,子孫一脈,龍的傳人!從天地混沌之日,到盤古開辟天地、龍脈一說,更是象征了我國華夏文明史上的精神象征,亦是延續繼承著我國、國之命脈的源泉,與山脈脊梁的承載!
觸文生憫,述之不盡,卻仍舊不得不想起老子曾說過的《上善若水》、于《道德經》第八章:生而為人,你且修身,你且渡人,你且如水,居惡淵而為善,君故無尤也!
眾所周知,龍山頂上的棲霞寺,是迄今距離我們1600多年的一座寺廟,始建于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(公元4世紀末期),系由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都所建,原名寶泉寺,距今600余年。據傳明建文帝因宮廷動亂,被逼出走,在曾此削發為僧。
后人重修時,以其曾為帝樓,故改名為棲霞寺。也是“佛,道”距為一家的一座寺廟。(即是于我上一篇行文所述)。在龍山腳下的另一側廣法寺,于二OO六年春,經佛源老和尚親選寺址,也即廣東省云門寺,“天子機鋒,宗禪風骨”云門一脈,法寺龍牙,也即“龍牙寺”原位于益陽古城的賀家橋(今益陽市中醫院東側),屬益陽最古老的寺廟。
為佛源老和尚紀念堂。因民間曾傳邑中上鄉延慶寺有老僧精擅醫道,以龍牙秘方治愈皇親于國有功,延慶寺因獻龍牙而獲賜龍牙寺名,由朝廷撥款擴建;又擇城區頭堡建寺,以圓老僧“廣弘佛法”之愿,至此廣法寺便由此而得名。
相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我來說“會龍山”所能夠給我帶來的寓意、無非廣法寺與會龍山,更是這言語之間三言兩語,與之只言片間語無法比擬出的長篇巨論了。
并感恩這偉大的時代所賦予我的一切。正如我行文開頭所述般,亦摯愛著這一片、厚土皇天、且賦予了生我、養我的這樣一處永生難忘的恩情。若針對益陽本土的恩情與文化,哪怕赴湯蹈火,我也在所不惜,義不容辭。